课程信息

  返回

1. 课程概要

课程名称(中文)认识死亡
课程名称(英文)Knowing Death
课程介绍死亡需要被认识。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死亡,是一个无人情愿谈及的日常禁忌。述说死亡,仿佛意味着不吉的境遇。自然,也很少有专门为认识死亡而开设的课程。我们不能因为禁忌便拒绝思考,也不能因为恐惧而对死亡毫无准备。
也许你未曾意识到,在我们或精彩或平淡的一生里,会无数次地与死亡擦肩而过。在飞行的高空,在高速公路,在游泳池,在高高耸立的山巅,在过马路时,在医院,在高楼的窗前。死亡的概率与生存的努力始终伴随你,它从不远离。
我们终将面对亲人的离去,我们终将自己也身临其境。但是,当那一天到来时,我们能坦然面对死亡吗?唯有认识死亡,生命的可贵才能彰显。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课程隶属单位苏州医学院
课程所属模块历史与哲学



2. 课程负责人信息

负责人姓名李强
学院(部)苏州医学院
电子邮箱szdxlq@126.com
职称讲师


3. 课程详细信息

导言我们通过多年《医学伦理学》、《生物伦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及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可以用于本课程建设的教案课件、文献法规、教学图片、影像资料、图书文献等。课程的整体设计参考了山东大学通识课程《死亡文化和生死教育》及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相关课程资源。
课程设计课程目标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消除学生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和错误认识,从而正视死亡,更加珍视生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生命观和人生价值观。
通过开展认识死亡的教育,思考和探讨各种死亡问题,最终是要让学生敬畏生命,从而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展现人性光辉,活出生命的意义。

第一讲、死亡:人生必修课(2课时)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伊壁鸠鲁说,“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情。”村上春树说,“死并不总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世间万物凡有生者必有死,人也概莫能外。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极点,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处于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必然归宿。那么,什么是死亡?死亡的本质是什么?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点:什么是死亡/生死教育;死亡教育的发展历程、重要意义;死亡现象;从生物学和社会角度分析死亡的本质;死亡是必然的,而死亡的时间、地点、死亡方式是偶然的;死亡对个体、社会、人类的意义。

第二讲、生死观:生命的意义(4课时)
一个名叫爱琳的女婴一出生,医生便发现她的背部有个红色肿瘤,如果不动手术,脊髓液流到脑中就将造成致命感染或畸形发育。即便实施了手术,女婴的膝关节以下仍将麻痹。爱琳的父母不同意手术,让孩子自生自灭。可是医院方面不同意,说手术有成功的可能,爱琳可能长大成人。医生们同时也承认孩子将终生瘫痪,但他们坚持要为孩子动手术。那么,究竟是应该让她自然地死去,还是让她尽可能长久地活下去?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点:中西方死亡文化的介绍、比较;哲学家、名人、伟人对死亡的认识;科学的死亡观;生命神圣、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三种不同的人类生命伦理观,是一个整体,是继承和发展,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第三讲 丧葬:人类肉体的归宿(2课时)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点:丧葬之由来;中西方丧葬文化的介绍、比较;丧葬伦理与中国文化;葬法葬式;丧葬文化与殡葬改革。

第四讲、濒死体验:死亡背后的迷雾(2课时)
一位唐山大地震时只有23岁的刘姓姑娘,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来。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濒死体验时说:我思路特别清晰,思维明显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节如电影般一幕幕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嬉笑打逗,谈恋爱时的欢乐,受厂里表彰时的喜悦……我强烈的体验到了生的幸福与快乐!她说,我将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但每当我回忆起当时的那种感受,我便知道,我要好好的活下去!那么,如果濒死的病人确实在死亡前有了某种感觉,那我们的医务人员应该挽救他生命,还是让他永远安睡?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点:什么是濒死体验;濒死体验的研究的历史;对濒死体验的几种解释;濒死体验给我们的启示以及它对于死亡学和临床医学的意义。

第五讲、死亡标准:破解死亡之谜(2课时)
1976年2月29日,在美国堪萨斯州,一名加油站雇员头部中弹尚有脉搏和微弱呼吸,当送到医院时,医生使用呼吸机抢救,尽管病人还有呼吸和脉搏,神经外科医生诊断病人已经死亡。随后,一个手术小组摘取病人的两个肾脏,并关闭了呼吸机。“凶手”被捕并被判杀人罪,但被告不服。他认为,导致病人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医生摘取肾脏。那么,应该如何确定死亡责任?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点:医学如何界定死亡;传统死亡标准和现代死亡标准;科学、准确判断死亡的伦理价值和意义;是否应该对脑死亡立法;脑死亡和器官移植的关系。

第六讲、死亡权利:死亡的渴望(4课时)
杰克?科沃基恩(Jack Kevorkian)是美国密歇根州一名备受争议的医生,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亲眼见过无数人为病痛所折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杰克坚信医生的职责不仅是要尽最大努力医治病患,更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满足他们的需求,包括他们对死的渴望。杰克从1990年起协助了约130名患者自杀。但是他的做法遭到了普罗大众的一致反对,人们斥责他剥夺病患的生命。面对巨大的压力,杰克从未表现出退缩,即使身陷囹圄也在所不惜。那么,人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吗?协助他人自杀是行善还是谋杀?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点:权利的概念;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的区别和联系;人死亡权利的争论;理性看待生命的权利和死亡的权利,更加珍惜唯一的生命。

第七讲、自杀干预:死亡的社会预防(4课时)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接连出现。2018年6月5日,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大四学生王某明坠楼自杀;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三学生陶某园从宿舍楼顶跳楼自杀;2017年2月27日,广西大学一在读研究生烧炭自杀死亡;1月11日,山东大学一女生被发现在出租屋内上吊自杀;2016年4月1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2014级一男生跳楼自杀。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频频自杀?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点:死亡的自然、社会、心理原因;避免疾病,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疾病、健康的伦理思考;死亡的社会防范对策;常见死亡事件的防范;青少年自杀的原因;自杀心理学危机干预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第八讲、控制死亡:艰难的道德抉择(3课时)
一位68岁的医生得了胃癌,且已扩散到肝脏。第一次手术全胃切除。术后第10天,他因肺栓塞而昏迷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当他醒来后明确要求,如再次昏迷,请医生不要采取延续他生命的措施,因为癌症带来的疼痛越来越剧烈,他实在不愿意再忍受下去。两周后,他因心脏病发作而昏迷,然而他还是被送去抢救。那一夜,心脏四次停跳,但每次都被人工起搏。在剧烈的呕吐和痉挛中,他的生命又延续了三周。试问,在濒死边缘,医学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全生命、延缓死亡那一刻的到来,还是减轻临终病患的痛苦?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点:死亡控制的概念;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死亡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过度治疗和过度抢救分析;在死亡面前选择妥协、还是继续与死神顽强抗争,常常面临着艰难的道德选择。

第九讲、尊严死:高贵的生命结局(2课时)
一位住院病人在医院里去世了。医院里经常有病人去世,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然而在助理护士奥尔加?瓦斯克斯看来,病人罗斯玛丽?多尔蒂的去世却蹊跷至极,她坚信罗斯玛丽死于谋杀,凶手是责任护士金?霍伊和另一名护士埃米?格利森。美国贝斯代特医疗中心的助理护士控告两名护士为一位临终患者注射了过量的吗啡,谋杀了这位病人。那么,如果出于病人自己的意愿,是为缓解病人当下的痛苦、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走向死亡是谋杀吗?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点:尊严与尊严死亡;尊严死亡的伦理意义;DNR(生前预嘱)的理念;尊严死亡理念对于现代医学的道德启示。

第十讲、安乐死:解脱还是谋杀(4课时)
英国58岁的托尼?尼克林森在2005年中风后,颈部以下完全瘫痪,仅靠转动的眼球选择电子板上的字母与人沟通,连自杀都不可能。在与病痛顽强抗争了8年后,他放弃了,向英国高等法院申请安乐死,在遭到拒绝后他痛哭流涕,一周后,他以更加痛苦的方式——绝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么,如果一个晚期绝症患者因为无法忍受的身体折磨、自愿提出安乐死的请求,我们应该允许吗?安乐死是仁慈行为还是谋杀?还有,为什么澳大利亚植物学家古道尔104岁了还要远赴瑞士执行安乐死?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点:安乐死的概念;主动(积极)安乐死和被动(消极)安乐死的区别;医生协助的自杀与安乐死的区别;安乐死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世界各国对安乐死的态度及立法情况。

第十一讲、临终关怀:让生命安宁谢幕(3课时)
北大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住着十多位这样的老人:他们多是没有“治疗价值”的重病老人,被医院告知“时日无多”。有的老人全身插满导管,被病魔折磨的身体干瘦而虚弱,疼得说不出话;有的终日卧床,失去自理能力。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程可能在此谢幕。医院给他们提供的服务,不再是为了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及其他的身体不适,改善生活质量,让每个生命带着尊严离开。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点: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的概念、历史、特点和伦理意义;生命伦理学原则;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十二讲、超越死亡:起死回生的研究(2课时)
2015年5月30日,重庆女作家、《三体》的编审、61岁的杜虹患胰腺癌去世,在完成遗体冰冻初步流程后,遗体被送到位于美国阿尔科总部(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遗体头部被分离保存在-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按Alcor科学家的乐观估计,50年后的科学技术也许就能让杜虹解冻头部、再造身体、起死回生。那么,我们应该允许进行这样的研究吗?如果未来技术上的问题得以解决,会产生哪些伦理问题?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点:人类对长生不老的追求简史;冷冻复活、大脑移植、生殖克隆等技术及其伦理争议;生物医学科研的伦理原则及伦理审查。
课程参考教材:
胡宜安.现代生死学导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参考书:
1 邹宇华.死亡教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 段德智.死亡哲学.北京:商务出版社,2017
3 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杨足仪.死亡哲学十二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5 (美)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 (美)谢利•卡根.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7 (美)刘易斯•M.科恩.死亡的视线:医学、谋杀指控与临终抉择争议.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
8 (美)雷蒙德•穆迪.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教学考核方法本课程为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选修课程,不需要有学科的专业基础,不讲授过于专业的学科内容。但要求选课学生能够认同死亡是可以讨论的,有谈论死亡的勇气和意识,有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教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助以案例式、讨论式和辩论式教学;学生课前通过课程网站、云课堂的学习、查找相关专题的资料,课上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小组推选代表交流发言。或者,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展开课堂辩论。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有:出勤(占20%)、课前准备、课上表现和云班课线上学习表现(占40%),期末考核:撰写学习报告(占40%)。



4. 预设开课信息

开课学期秋季 
秋季学期 开课校区及班级数
天赐庄校区:2 个班
独墅湖校区:0 个班
阳澄湖校区:0 个班
春季学期 开课校区及班级数
天赐庄校区:0 个班
独墅湖校区:0 个班
阳澄湖校区:0 个班

每学期具体开课情况以学生园地选课菜单为准


  返回